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
作者:山佳
上世纪五十年代,杨沫凭《青春之歌》名震文坛;1959 年,北京电影制片厂决定将这部经典小说搬上银幕,“谁来扮演林道静” 瞬间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。最终,毫无银幕经验的谢芳脱颖而出,正如导演崔嵬所言:“谢芳身上那股独特的书卷气,是旁人难及的。” 这股让她征服观众的书卷气从何而来?她的父母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?
1935 年,谢芳出生于湖北黄陂一个基督教家庭,原名谢怀复 —— 这个略带男性化的名字,藏着父亲谢受灵深沉的家国情怀。彼时东北三省已完全被日军占领,父亲为女儿取名 “怀复”,正是取 “怀念故土、收复山河” 之意。虽名字对女孩而言略显拗口,却字字饱含着一位中国人的赤子之心。
谢芳的父亲谢受灵是神学院教授,学识渊博、沉稳可靠,是家中当之无愧的“顶梁柱”;母亲姚兰英则毕业于燕京大学,与著名作家冰心是同窗。在谢芳的记忆里,母亲是位 “上得厅堂,下得厨房” 的全能女性:“母亲勤劳一生,从上鞋纳底到制作绸缎皮货,从裁剪缝补到纺织花边线毯,从嫁接点种到耘土积肥,从制作霉干辣菜到自作奶油西点,她总是无所不能、无所不会。”
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,谢芳自幼便浸润在书香与艺术里。身为教会风琴手的母亲,不仅教她饱读诗书,还手把手教会她五线谱、简谱,更让她接触到钢琴。艺术的种子就此在她心中生根发芽,也为她日后的演艺生涯埋下伏笔。抗战期间,为躲避战乱,父亲带着全家移居香港,并担任香港神学院副院长,一家人在动荡中相互扶持,度过了艰难岁月。
1950 年夏,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前夕,父亲带着全家回到湖北,定居武汉。彼时还是中学生的谢芳,每天放学后总爱弹弹琴、唱唱歌,清脆的歌声与悠扬的琴声时常飘出窗外,像一只快活的小燕子,充满了青春活力。
巧合的是,谢家楼下正是中南文工团音乐部。文工团的领导偶然看到这个活泼开朗、多才多艺的小姑娘,便主动向中学毕业的谢芳发出邀请:“想到我们文工团来工作吗?” 谢芳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当然乐意了!” 她当场弹奏了两首钢琴曲,又顺利通过试唱练耳考核,1951 年,16 岁的她正式成为中南文工团的一员,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之路。
1952 年,谢芳随文工团参与土改工作。团长看着花名册笑着说:“谢怀复这个名字太拗口了,不如改个简洁些的。” 随后在三张纸上分别写下 “军、均、方” 三个字,让她抓阄决定新名字。谢芳随手一抓,选中了 “方” 字,从此 “谢怀复” 成了 “谢方”。
在中南文工团的日子里,谢芳担任歌剧演员,曾主演歌剧《小二黑结婚》,将女一号小琴的灵动鲜活演绎得淋漓尽致。站在舞台上,哪怕是连续演唱十分钟,她也游刃有余。性格随性的她从不怕挑战,无论是练唱功、磨身段,还是演歌剧、做报幕,只要是领导安排的工作,她都全力以赴,从没有过“胆怯” 的念头。
1959 年,《青春之歌》被列为国庆十周年献礼影片,筹备拍摄时,林道静的扮演者人选成了最大难题。当时竞争这个角色的演员不在少数,白杨、张瑞芳等资深演员均在列 —— 她们演技精湛、经验丰富,可最大的问题是年纪偏大,大多已将近或超过四十岁,与书中年轻的林道静形象有差距。
其中,白杨作为杨沫的嫡亲妹妹,对林道静一角充满向往,一心想塑造这个角色。但导演崔嵬却有自己的坚持:“林道静的动作、神态或许能模仿,但眼神里的青涩与纯粹,是装不出来的。”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,崔嵬突然想起自己在中南文工团工作时,曾见过一位名叫谢芳的歌剧演员,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让他印象深刻。他立刻打电话,邀请谢芳来北京试戏。
谢芳一到剧组,众人难免有些意外:眼前的姑娘又瘦又小,嘴角微微有些歪,牙齿也不算整齐,这样的外形能演好林道静吗?好在崔嵬经验老道,他让化妆师为谢芳精心造型、搭配服装。当妆容与服装就位的那一刻,众人眼前一亮—— 谢芳身上的青涩与书卷气,活脱脱就是从小说里走出来的女学生林道静!在所有候选人中,她的扮相最贴近原著,崔嵬当即拍板:“就是谢芳了!”
虽说是第一次登上大银幕,但谢芳丝毫没有怯场。她后来回忆:“歌剧舞台的锻炼让我一点都不怵镜头,演电影不就是对着黑乎乎的机器吗?只要能发挥艺术想象,再努力学习新技巧,就一定能演好。”
开拍后的第一场戏,是林道静跳海后被救起的哭戏。那时的谢芳还不懂太多表演技巧,为了找到角色的情绪,她在片场坐了一上午,沉浸在林道静的绝望与无助中,连厕所都不敢去,还在心里默默哼唱《白毛女》的插曲来调动情绪。直到导演喊“准备”,她的眼泪才与摄像机的马达同时 “开动”。“那一刻,我觉得是演员最幸福的时候。” 谢芳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感受。
为了塑造好林道静,谢芳倾注了全部的心血—— 无论是细腻的表情、挺拔的身姿,还是一个不起眼的背影,她都不敢有丝毫偷懒与懈怠。最终,她用优雅大方的气质、细腻含蓄的表演,将林道静的成长与蜕变刻画得入木三分,尤其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准捕捉,让这个角色深入人心。影片上映后,谢芳饰演的林道静 —— 身着蓝色旗袍、留着齐耳短发的形象,成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,她也凭借这部作品一炮而红。
有趣的是,当时她的名字还是“谢方”,但电影字幕的工作人员觉得,这样一位优雅知性的女演员,名字里带 “草字头” 的 “芳” 更贴切,便自作主张写成了 “谢芳”。后来有人提出要修改胶片,可这需要耗费大量资金,谢芳笑着说:“谢芳,就谢芳吧。” 从此,“谢芳” 这个名字,与 “知识女性” 的标签紧紧绑定,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。
1963 年,谢芳迎来了演艺生涯的又一个重要角色 ——《早春二月》中的女主人公陶岚,该片由著名导演谢铁骊执导。为了区别于林道静,剧组为陶岚设计了独特的造型:雅致的旗袍、时髦的皮鞋、一条宽宽的大围巾,还有一条粗黑油亮的大辫子,将新女性的灵动与俏皮展现得恰到好处。
陶岚的性格与谢芳本人十分相近,有着浑然天成的质朴与诗意盎然的美好。片中男主角的扮演者孙道临曾这样评价她:“这个大大咧咧的湖北姑娘,一点都没有明星架子,语气柔美不过五秒,就又恢复了乐天的本性。” 私下里,孙道临还偷偷给谢芳起了个 “谢大姑” 的绰号,多年后谢芳想起这件事,还会忍不住哈哈大笑:“太形象了!” 凭借对陶岚的精彩演绎,谢芳再次斩获成功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影坛的地位。
1965 年,谢芳与导演谢晋合作,出演《舞台姐妹》中的竺春花。影片中有这样一幕:在嘈杂狭窄的戏院后台,装扮妥当的竺春花在催场声中,匆匆在镜前左右顾盼,随后笑盈盈地轻提裙摆水袖,带着玉坠金钗的颤动感,垂首躬身走上台去。这一连串看似平凡的动作,却藏着谢芳多年舞台生涯的积累 —— 每一个眼神、每一个身段,都是她反复打磨的结果。或许观众不会刻意留意这些细节,但对谢芳而言,这是对角色、对艺术最基本的尊重。
至此,凭借《青春之歌》、《早春二月》、《舞台姐妹》三部经典影片,谢芳完成了自己的“青春三部曲”,且三部作品均出自崔嵬、谢铁骊、谢晋三位名导之手。回忆起这段岁月,谢芳曾感慨:“是时代造就了林道静,也是信仰塑造了我。” 而在这三部影片中,她最偏爱《青春之歌》与《早春二月》,只因 “那里留有我最美丽的影像”。
2024 年 12 月 19 日凌晨 2 时 14 分,谢芳在北京安贞医院逝世,享年 89 岁。岁月虽带走了她的生命,却带不走她留在银幕上的经典形象 —— 那个身着蓝旗袍、眼神清澈的林道静,那个围着大围巾、笑容明媚的陶岚,依然鲜活地留在观众的记忆里。她用一生诠释了 “芳华” 的含义,即便时光流逝,那份独有的书卷气与知性美,依旧在光影中熠熠生辉。
658配资-股票做配资-博股论金配资-股市杠杆操作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